生活 · 艺术 · 家+

010-80519411

【修复那些事儿】古代是如何保护古籍的

自古以来,大量的珍贵古籍因为遭遇各种天灾人祸而湮灭不见,给整个社会尤其是学术界带来巨大的损失。历史上政治原因和战乱导致的书籍焚毁和散失不可胜数,除了这些人为因素的破坏以外,古籍更多毁于自然因素。在科学技术水平落后的古代,虽然古人对待藏书十分珍视,但火灾、水患和虫蛀等仍然吞噬了大量的古籍。

1.jpg

古代保护古籍的方法多数都是重在预防,主要从建筑防护、古籍制作材料和古籍管理等几个方面着手,同时结合施药和晾晒等防治结合的措施,对于藏书进行严格管理,并对破损的古籍进行救治性修补,从而达到古籍保护的目的。


01.建筑防护

建筑防护是指藏书建筑对于藏书的防护。我国古代藏书建筑不仅体现着中华文化特有的内涵和艺术特色,而且能够在当时的物质条件和科学技术下,既保持古典建筑的美感,又具备防火、防潮、防尘、防虫、防盗等实际功用。

2.jpg


古代藏书建筑在选址上非常讲究。总体而言,从防潮、防火、防尘等角度考虑,古代藏书建筑大多选择地势高且周围有水域围绕但又比较干燥的地方,建筑多为宽敞的高楼,周围有高墙且要远离日常居所。

古代藏书建筑的材料主要有石质、砖瓦、琉璃和木质几种。不透气的石质材料一般作为围墙的基础,具有防火防潮防盗和一定的封存作用。砖瓦材料一般用来铺地或者包镶屋室墙裙,可以防止水气滞留、阻隔地下潮气。琉璃材料多用于附属建筑,用来加固和保护房顶的木构件,以抵抗风吹日晒的侵蚀。木质材料常用于藏书建筑的主体结构,这种构造有一定的伸缩弹性而且有抗冲击性,但因其易燃、易腐蚀、易虫蛀等特性,也给古代藏书埋下了隐患。

3.jpg

古代藏书建筑的样式主要有石室和藏书阁两种。石室是一种人工建造的石结构藏书室,不仅通风除湿,而且防火防盗。石室藏书的传统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直到清代依然沿袭。东汉曹曾的“曹氏书仓” 和敦煌石室都是非常著名的例子。随着木质建筑的盛行,木楼藏书的传统开始兴盛起来,藏书阁逐渐取代石室,成为藏书建筑的主要样式。藏书阁的样式美观别致,而且其间架结构宽敞通风,防潮防晒效果显著,因而广受古代藏书家的青睐,浙江宁波的天一阁就是木楼藏书的典范。

4.jpg

▲天一阁


02.古代防蛀加工纸

早在简帛时期,人们就开始使用杀青、涂液、赘简等方法来帮助古籍避蠹防蛀。杀青是把新竹中的汁液放在火上烤干。涂液则是在竹木简上涂上一种特殊的液体。赘简就是在正文前附加一两枚空白简以保护正文。

5.jpg

到了纸质文献时代,古人使用的都是用麻、藤、竹、稻草、树皮等植物纤维制造的纸张,这种植物纤维纸有很长的寿命。人们还用黄纸、椒纸和万年红纸等各种防蛀加工纸来保护典籍。

黄纸是通过“染潢”将纸张染成黄颜色而得到的。范文澜在其《中国通史》中指出:“在纸上涂黄色防蠹药物称为黄纸。”北魏时期染潢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到了唐代以后黄檗汁染纸避蠹的方法在民间已经非常普遍了。硬黄更是唐代黄纸中的精品,防蠹、防潮、防朽效果显著。当时多用硬黄纸写经,如敦煌经卷,故能保持千余年依然完好。

6.jpg

▲硬黄纸

古人还用花椒、胡椒、老椒等溶液将纸张染渍制作“椒纸”。由于浸染椒纸的各种椒类含有具备防虫杀虫效果的化学成分,因而椒纸避蠹性能良好。现存南宋刻本《名公僧修标注南史详节》一书即用椒纸印成,至今保存完好,没有虫蠹损害的迹象。但由于制作工艺繁复,椒纸的数量也非常有限,在当时主要是为皇家藏书所定制。

7.jpg

万年红纸即铅丹防蠹纸,是把铅丹研细,加入少量添加剂,刷在毛边纸或连纸上晾干而成,因其颜色呈橘红色且性能稳定而得名。铅丹的主要成分有剧毒而且性能稳定,万年红纸用作前后内封页或衬纸就可以起到很好的避蠹防蛀效果,而且颜色和功用都历久而不衰。

03.造墨精良

我国古代印书用的是特产的石墨和矿物颜料,字迹鲜明而且不易褪色、脱落,能够长期保存。早在公元前2700年,我国就出现了墨,先秦时期就有人用墨书写。魏晋以后,制墨水平大大提高。到了唐代,徽墨已经驰名于世界。徽墨产生于徽州一带,不仅具有“色泽墨润、香味沉郁、纸笔不服、入纸不晕”等突出特点,而且具有“薄纸如漆、万载存真”的效果。制墨原料的主要成分是碳黑,耐磨而不易扩散,字迹牢固,色泽如漆。为了防蠹防腐,古人还会在墨中加入麝香、冰片和龙脑等原料。

8.jpg

9.jpg



04.施放药物

十六世纪中期以后,防蠹防潮的植物、矿物和其他药品开始广泛运用于文献保护过程中,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在藏书处施放药物,二是制作药物浆糊。

在藏书处施放药物就是直接将植物、矿物性或动物性药物放置于藏书处,以驱逐虫鼠。历史记载使用较多的防虫药物主要有香草、麝香、樟脑、烟叶、桔皮、檀香和雄黄等。明清时期,著名的藏书楼天一阁也采用芸香防蛀。用芸香防蛀还会有一股香味,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书香”。

10.jpg

在纸质文献时代,浆糊主要用于粘接书叶、裱补图书。由于浆糊中含有淀粉故极易招惹虫蚁和鼠害及霉烂,药物浆糊的发明解决了这一重大难题。药物浆糊就是在面粉中加入椒汁、藜芦、藿香和楮树叶等天然药物,使之具有防蠹作用。

11.jpg藿香


05.文献管理和修复

古人在保存文献的过程中,还实施了严密的管理措施,采取曝晒和包装封套等科学方法来保护图书。

古人在藏书的摆放方面很有讲究,通常将图书存放在通风干燥、没有阳光直射且温湿度都适宜之处,而且文献安置得法。具体说来,书籍大多按经、史、子、集分类排列,并编有书目提要以方便查阅。书箱排列疏朗,书籍摆放密度适中,而且定期检点。文献收藏中非常重要的制度之一就是防火制度,早在宋代就在文献收藏机构中设有专门的潜火司作为防火机构并配备防火器材。明代的玄武湖黄册档案库的防火制度则更为严格。

12.jpg


“曝书”也是古代的藏书制度之一,晾晒并翻检是文献防尘防蠹的有效方法。书可以上溯到西周,至唐宋之际公私藏书晾晒活动已蔚然成风,并形成了严密的制度。梁鼎芬《书藏四约》中对于书有着详细规定,即“每楼一层,置长木桌四张,为检书晒书之用”,“每年按季晒书一次” “晒书要择晴日无风,要按次布晒,收时勿乱,要两面翻晒,晒凉透后,方可收回”。其实书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有许多的讲究,必须考虑季节及南北气候的差异,因时因地而变通。

13.jpg

为避免书籍在收藏、翻阅的过程中遭到损毁,古人还制作书皮、囊、函套、夹板、书箱和书架来保护书籍。先秦文献中就有“书箧”(“笥”、“笈”)的记载,是暂时存放简帛文献的器具。书皮又名书衣,可以有效保护图书。书套又称函套、函盒,就是用布套、锦套和木盒等将书包装起来,有利于防尘防潮并长期保持平整。木盒比函套更加讲究,最好是使用楠木和樟木。

14.jpg

▲函套

对于破损的文献,古人也尝试着进行修补。明朝周嘉胄提出了文献修补的基本观念,即“不遇良工,宁存故物。”可见修补文献对技术的要求非常高,否则宁可让文献保持原样。《齐民要术》则要求修补用纸要和原文献匹配,“目非向明举而看之,略不觉”。明代中期后,出现了不少文献修补方面的能工巧匠。

15.jpg

古人煞费苦心地采取种种措施对古籍妥加收藏保管,他们在文献收藏和保护的过程中总结出了一整套科学系统且行之有效的技术和方法,而且有很多都已形成书面的总结,对于我们今天的图书保护工作来说也有重要的学习、研究和借鉴意义。






我们重拾千百年前古人的工匠精神,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艺术瑰宝寿延千载。如果您的书画作品想要珍藏更久一些,就来第一文物修复研究院吧!


我们第一文物修复研究院,集合了国内最优秀的专业修复团队! 国内修复大神聚集于此。由故宫博物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原修复室主任张旭光研究员祖莪、乔秋云、常洁、周玉世等多名国家顶级修复专家组成



首页 嘉利资讯 《中国经济年鉴·书画艺术》卷 签约艺术家简介 艺术商城 书画装裱与修复 数据管理中心 艺术品应用 关于嘉利 联系我们
电话:010-80519411
传真:010-80519411
QQ:3270165741
邮箱:jialiwenhuadyh@163.com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小堡北街华强新楼B座一层

扫一扫 加关注

Copyright © 2019 北京嘉利文化交流有限公司 All Right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9026694号-1

服务热线

010-80519411

微信服务号